清明節(jié)小吃艾果,是江南、華南等地在清明時節(jié)制作的傳統(tǒng)食物,又稱“青團”“艾糍”“清明粿”,用艾草汁和糯米制成,寓意驅(qū)邪避災(zāi)、迎接春天。
以下是關(guān)于艾果的詳細介紹:
艾果,全稱是艾葉米果,一般在清明前后吃,又叫清明果。其葉子表面是綠色,葉背則密生白色毛,莖葉均有特殊香氣。
1. 艾果的文化寓意
- 驅(qū)邪納吉:艾草自古被視為辟邪草藥,清明食用艾果寄托祛病消災(zāi)的愿望。
- 紀(jì)念先人:部分地方將艾果作為祭品,表達對祖先的懷念。
- 迎春嘗新:艾草是春季時令植物,象征萬物復(fù)蘇,品嘗艾果是“咬春”習(xí)俗之一。
2. 艾果的制作方法
原料
- 主料:新鮮艾草、糯米粉、粘米粉(比例約3:1)。
- 餡料:甜口(豆沙、花生芝麻糖);咸口(筍丁、豆腐干、肉末、雪菜)。
步驟
1. 處理艾草:
- 艾草洗凈焯水,加小蘇打保持翠綠,擠干后打成泥。
2. 和面:
- 艾草泥與糯米粉、粘米粉混合揉成光滑面團。
3. 包餡:
- 面團分小塊,捏成碗狀,填入餡料后收口搓圓或壓入模具。
4. 蒸制:
- 墊粽葉或油紙,上鍋蒸15-20分鐘,出鍋刷油防粘。
3. 地域特色與變體
- 江浙青團:多為甜口豆沙餡,軟糯油亮。
- 客家艾糍:常用花生芝麻餡,表皮略韌。
- 閩浙清明粿:咸口為主,包入筍丁、肉末,用印花模具塑形。
- 江西艾米果:蒸熟后可煎炸,外脆內(nèi)糯。